2025国际医学人工智能会议及人工智能暑期班成功举办:共绘智慧医疗新蓝图

信息来源:IMIC 发布日期:2025-09-06

2025年727日至30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协办,南信大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智能医学图像计算江苏高校重点实验室(IMIC)及中欧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SEAM)共同承办的“2025年国际医学人工智能会议暨人工智能暑期班”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临江楼D区报告厅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以“智慧健康:人工智能驱动的医疗技术创新”为主题,汇聚了来自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日本大阪大学、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高校的资深教授与专家。与会嘉宾围绕医学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与创新应用两大维度,深入探讨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大语言模型、大数据分析、可穿戴设备、多模态生理信号处理、医学数字孪生、人工智能优化临床路径、计算病理等前沿议题。

会议不仅聚焦医学人工智能的学术前沿与产业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还特别设立人工智能暑期班,面向校内外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领域人员,提供涵盖基础理论与创新应用的国际化学习平台,助力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下一代医学AI创新人才。为深化人工智能领域中外高校合作和人员交流、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加快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会议期间,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校长João Sàágua一行访问我校,进一步推进两校战略合作与中欧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事宜。代表团参观了位于临江楼的中欧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现场观摩了基于多模态生理信号技术还原艺术家弹奏小三弦《西厢记》手部动作的展示项目。该研究项目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科系主任谈欣教授共同发起,通过采集肌电信号与运动加速度数据,系统精准解析了演奏动作与状态,体现出人工智能在文化遗产与医疗健康交叉领域的创新应用。接下来徐军向João Sàágua校长介绍了智能医学图像计算江苏高校重点实验室在计算病理及影像分析,以及实验室和中欧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计划接下来把二维的影像数据与一维生理信号融合用于疾病的分析和早期预防和预警的工作想法。

视频1: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校长João Sàágua一行访问中欧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视频2艺术家弹奏小三弦《西厢记》中的“莺莺听琴”,通过运用SEAM开发的可穿戴传感器,实时采集肌电信号与运动加速度数据,系统精准解析演奏小三弦《西厢记》的动作与状态

视频3:展示运用SEAM开发的轻巧且便捷的可穿戴传感器贴在艺术家的手腕部,实时采集肌电信号与运动加速度数据,系统精准解析演奏动作与状态

开幕式:共话合作,展望医学人工智能新未来


7月28日上午,会议在热烈氛围中正式开幕。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徐军主持开幕式。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嫣,香港中文大学秦岭院士,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Hugo Gamboa教授、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Giovanni Saggio教授、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姜峰,以及来自多个国家的特邀专家与国际合作处相关领导出席仪式。

马嫣副校长在欢迎辞中表示,南信大近年来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构建“气象+”与“+信息”两大学科品牌,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她强调,医学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竞争高地,正深刻重塑医疗生态系统。本次会议是学校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南信大致力于与全球专家共同推进智能医学研发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João Sáágua校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中葡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与知识合作,肯定了两校已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中欧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建设进展,表达了对未来共同推动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期待。

秦岭院士指出,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如提升诊断准确性、实现个性化治疗等,同时也面临伦理、数据隐私及与传统医疗体系融合等挑战。他强调应加强国际合作与开放对话,共同应对全球性医疗问题。


大会特邀报告与圆桌论坛:前沿碰撞,智汇未来


开幕式后,大会进入特邀报告环节。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Hugo Gamboa教授以“量化自我”为题,系统介绍了通过多元数据(如网页浏览记录、手机传感器、智能穿戴设备等)构建个人健康量化体系的技术路径与应用前景。

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Giovanni Saggio教授展示了其团队研发的“传感手套”,该设备可精准捕捉手部运动数据,在虚拟现实、机器人控制、医疗康复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随后举行的圆桌论坛以“医学人工智能合作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由Hugo Gamboa教授主持,秦岭院士、Ana Londral教授、周挥宇教授、Giovanni Saggio教授就中欧合作的优势、难点与前景展开深入讨论。专家一致认为,中欧双方优势互补,可通过资源共享与技术协同推进医学AI发展,但也需共同应对数据合规、法规差异等挑战。

下午的特邀报告中,Ana Londral教授以“从研究到实践:使命导向型协作团队在医疗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为题,强调跨学科团队通过用户深度参与和现实问题导向实现技术转化的重要性。

英国莱斯特大学周挥宇教授在“当组织病理遇见人工智能”报告中,系统介绍了病理图像定量分析的最新进展与机器学习在该领域的应用潜力。在会议上,他展示了一种高效的结直肠肿瘤多尺度分割方法,通过RGB色彩模型与直方图距离优化实现精准的感兴趣区域提取,并采用基于随机投影的L2范数稀疏表征获得理想的分类效果;其次,针对病理图像染色与扫描导致的色彩归一化难题,创新性提出无监督双通道表征学习模型;最后,报告一项受非负矩阵分解(NMF)启发的无监督深度学习方法,可将输入图像解构为染色基质矩阵与染色浓度矩阵,实现突破性的染色分离效果,特别是病理图像的自动化分析持续吸引着机器学习领域的广泛关注。

日本大阪大学Hamada Rizk教授带来了题目为“智能空间中的智慧照护: 跨环境位置-行为-移动的隐私保护型人工智能”,以他在体域传感器和普适移动计算方面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分享。Hamada教授对人工智能与传感技术的融合正在重塑人机环境交互范式进行了详细阐述,他重点探讨了智能传感和隐私保护AI在室内定位、行为理解和移动优化中的突破性应用,尤其关注应急响应和老年护理等高影响力场景。还通过视频的方式详细展示了基于AI的定位技术和无感活动识别的最新进展。与此同时,Hamada教授还介绍了他们在护理机构移动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技术能直接提升安全性,减轻老年人负担,并构建更具适应性与尊严的照护环境。接着,韩国庆北国立大学金贞实教授带来“ Fibulin-4 缺陷小鼠升主动脉瘤出生后发育过程中心血管力学和功能的评估”的学术报告,分享了她在该领域作出的突破,让在场的观众体会到生物实验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Rizk和金贞实两位教授的报告全面展现了日本、韩国乃至埃及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参会人员提供了不同国家的实践经验。

专家闭门会议于16时至17时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医学AI热点问题与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未来举办更大规模国际会议达成初步共识。

图:大会讲者。第一行: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校长João Sàágua;香港中文大学秦岭院士;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Hugo Gamboa教授;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Giovanni Saggio教授;第二行: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Ana Londral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周挥宇教授;日本大阪大学Hamada Rizk教授;韩国庆北国立大学金贞实教授


暑期班日程:融汇国际师资,培育专业人才


本次人工智能暑期班邀请了多位国际知名专家授课,为学员们提供了系统学习医学人工智能知识的机会。

在整个大会正式会程举办前夕的7月9日,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贡三元(S. Y. Kung)教授带来的主题为“人工智能环境的黄金时代-设备、数据和深度学习”大师课。贡三元教授长期在学术前沿深耕,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和丰富的经验,是学界备受尊敬的权威人物。此次来到暑期班,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倾囊相授。课堂上,贡三元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详实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人工智能的三大支柱:设备端、数据端和深度学习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应用。在授课过程中,贡教授还设置了互动环节,鼓励学员们积极提问,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学员们踊跃发言,与贡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7月27日,英国诺丁汉大学的陈志远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主题为“现代模式识别技术与方法”的课程。她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系统讲解线性回归与分类的基础理论,深入剖析无监督学习算法及其工程实践,并通过实验环节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转化,辅以随堂实践,让学员们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学员们也领略了国外,尤其是英国和马来西亚在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方法,增加了见识,培养了技术,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面。7月29日上午,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的Hugo Gamboa教授继续深入讲解生物信号解析的相关知识,包括设生物信号的采集、处理、特征提取到信息解析的全流程视角,还邀请学员上台实操体验生理信号获取与监测。在 Hugo 教授指导下,几名同学借助可穿戴设备,分别测量了自身的肌电、皮肤及加速度信号,并通过蓝牙将这些信号传输至电脑,让学员们对这一前沿技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下午,Ana Rita Londral教授则围绕开发改善患者疗效与医疗服务的技术,基于价值医疗(Value-Based Healthcare)理念的研究动机向学生们展示一系列研究项目,包括通过可穿戴技术与便携医疗设备优化患者照护,并利用医疗数据提升服务效率。7月30日上午,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的Giovanni Saggio教授详细介绍了生物医学应用中的数字孪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通过模拟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员们亲身体验了这一技术的魅力。在案例展示环节,教授特别聚焦帕金森患者治疗场景:他通过屏幕呈现了基于患者真实生理数据构建的数字孪生模型,模型不仅能精准复刻患者的震颤频率、肌肉张力等症状特征,还能模拟不同药物剂量、康复训练方案对病情的影响。使学员们直观理解该技术如何为帕金森患者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精准参考,也深刻感受到数字孪生技术在提升神经疾病治疗效果上的潜力。下午,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周挥宇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关于计算机视觉与大语言模型前沿技术的讲座,他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拓宽了学员们的视野。并重点探讨当前实际应用的计算机视觉系统基础原理与技术,以及新型系统的研发方法,旨在帮助学员掌握图像处理与大语言模型的基础原理与技术、培养计算机视觉软件设计与实现的实践能力。此外,他也以自己在国际学术界多年积累的经验为基础,为在座的学员详细地介绍了向国际期刊投稿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7月30日下午本次活动的闭幕式举行。主持人Hugo Gamboa教授代表大会宣布本次国际医学人工智能会议及人工智能暑期班圆满结束,并对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和学员们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

展望未来:深化国际合作,共助健康中国

本次会议暨暑期班成功搭建了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医学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对话、技术共享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继续拓展与国际一流院校及机构的合作,推动医学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融合、科研协同与产业共进,为“健康中国”建设和全球医疗智能转型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