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者简介
厉力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多参数磁共振影像分析与肿瘤智能诊疗
专家简介:厉力华,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智慧健康研究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省科技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之江实验室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IEEE TEMS学会智慧医学数字化技术委员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图像信息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智能生物医学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合作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专项、以及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等研究工作。
刘华锋(浙江大学)
报告题目:心脏数字孪生研究
ed 报告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的相关结果显示,全球每年死亡人里,有大约三分之一是由于心血管疾病导致,数量约有上千万人。我们通过结合患者的图像、心电图等个体化信息,创建了心脏的虚拟模型,实现了解剖孪生和功能孪生的过程。本次报告主要涉及心脏数字孪生的构建过程及应用。
专家简介:刘华锋,浙江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际学术奖项5次,两次获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二等奖。主持了多项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和重大仪器研制项目和浙江省项目。发表高质量论文200多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0多项。
李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题目:医学图像智能诊断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专家简介:李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青年人才。2011年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
12年12月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海外人才计划。2013年2月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医学影像数据分析与处理、脑机接口与神经康复工程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手段包括脑电图(EEG),结构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DTI/fMRI),以及深度学习等计算分析方法。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60多篇,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e,Medical Image Analysis,Annual of Neurology及医学影像领域重要国际会议MICCAI等。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专题重点项目等。曾获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哈里沃辛顿”学术奖、英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研究成果获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奖、中国体视学“青年科技奖”等。担任国际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编委等。
李敏(中南大学)
报告题目:面向复杂生物医学数据的模式挖掘与智能算法
专家简介:李敏,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获得者,主要从事生物信息计算与数字健康方面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杰青、优青、面上等项目十余项。针对生物医学大数据处理领域的计算难题,提出了一系列面向生物特征的复杂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Research、Genome Biology、Nucleic Acids Research、Bioinformatics等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刊引用,谷歌学术总引用1.2万余次,H指数57,入选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研究成果在医学、药学、病毒学等十余个领域得到应用。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和国际期刊编委,获得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湖南省自然科学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等。
李国齐(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报告题目: 类脑脉冲大模型架构和系统
报告摘要: 类脑智能是受人脑信息处理机制启发,基于神经元和神经环路的结构和功能,以更通用人工智能为目标构建计算系统的技术总称。近年来脉冲神经网络在通用场景逼近传统深度学习的主流网络性能,展现出引领未来智能技术的潜力。本报告介绍脉冲神经网络的模型、算法及其硬件部署以及基于类脑脉冲神经的大模型的科研进展。
专家简介:李国齐,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在Nature、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Proceedings of the IEEE、IEEE TPAMI等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等20余项;担任IEEE TNNLS、IEEE TCDS、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多个国际期刊Associate Editor;曾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北京市杰青、北京市智源学者,中国算力十大青年先锋人物、中国智能计算科技创新人物。
沈定刚(上海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Advancing Clinical Workflows: Full-Spectrum AI from Data Acquisition to Outcome Prediction
专家简介:沈定刚,上海科技大学生医工学院创始院长,联影智能公司联席CEO, IEEE/AIMBE/IAPR/MICCAI Fellow,美国放射学及生物医学影像研究院的杰出研究者奖。曾任美国UNC-Chapel Hill终身、冠名杰出教授。世界上最早开展医学影像AI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发表论文1500余篇,H-index 141,引用8.5万余次。Frontiers in Radiology 主编,八个国际期刊的副主编/编委。
张煜东(东南大学)
报告题目: X射线断层成像设备研发与后处理
报告摘要:常规CT和能谱CT技术为医生提供了全面的影像信息。在术中和放疗过程中,C-arm CT和机载CBCT能实时指导手术和治疗计划。此外,移动式和站立位CT使影像检查更加便捷,适用于各种场景。通过CT重建后,视觉转换器(ViT)模型在医学图像的分类、分割、分析等方面性能优越。ViT可捕获医学图像中复杂模式与微妙细节,提高诊断精度,并加快医疗人员决策。ViT模型的集成标志着一项变革性进步,为更可靠的医学图像分析技术铺平道路。
专家简介:张煜东,教授,博导。IET、EAI、BCS Fellow。2010年于东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英国等多所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兴趣为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已发表中科院一区二区100余篇论文。先后担任IEEE TCSVT、IEEE JBHI等重要学术期刊编委。主持参与多个国际学术项目,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英国工程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等。多次担任IEEE与ACM冠名会议大会主席。
陈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报告题目:多源神经信号处理与分析
报告摘要:神经信号蕴含丰富人体健康信息,其处理与分析在主动预防、智能诊断、精准治疗、科学康复等健康保障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神经信号具有量级微弱、随机性强、模态多样等特性,从而造成了混叠严重、重复性差、多源异质等挑战。报告将从多重集和多模态两个角度,介绍基于联合盲源分离和深度特征表示的神经生理信号分解、关联、融合方法及其相关应用,探讨如何有效分离复杂干扰信息、解析潜在共性信息、挖掘异质互补信息,以达到克服干扰、求同存异、融合互补的效果。
专家简介:陈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入选国家级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脑机接口和多模态图像分析,在IEEE SPM/TNSRE/TBME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谷歌学术引用一万余次,曾获IEEE/Elsevier/IOP期刊论文奖、达摩院青橙奖及国家优青,连续三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担任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总体组专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脑机融合专委会副主委,担任IEEE TIM/SPL/OJSP等国际期刊编委。
罗建文(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 超声微血管成像
报告摘要:微血管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特征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状态密切相关。随着超快速平面波成像技术的发展,超声微血管成像已成为当前超声成像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超快速功率多普勒成像(uPDI)和超分辨率超声定位显微成像(ULM)。报告将介绍实验室在超声微血管成像方面的一些工作。方法方面,将介绍用于uPDI及ULM的自适应波束合成方法,以及超声射频信号域的非局部均值降噪算法。应用方面,将介绍uPDI及ULM在动物实验研究与临床实验研究的一些工作。
专家简介:罗建文,本科、硕士、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特聘教授,获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190多篇,包括TMI、TUFFC、TBME等IEEE Trans系列论文50多篇。40多篇论文成为期刊高被引论文、热门论文、封面、封底、编辑精选、年度亮点、年度最佳论文等。论文被引用8000多次,H指数47。获得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奖励。担任IEEE TMI、IEEE TUFFC期刊Associate Editor,Ultrasonics期刊编委,担任10多家学会分会副主委、常委、委员。
蔡宏民(华南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面向基因、细胞和组织的无监督聚类方法及应用
报告摘要:复杂疾病的产生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演变过程,无监督聚类方法可从基因、细胞、组织三个尺度分析复杂疾病演变模式。然而,传统无监督聚类方法面临单组学测序数据分不开,多组学网络数据对不齐,多模态影像数据配不准的挑战。为此,我们研发系列单组学高维聚类方法、多组学网络聚类方法、多模态协同聚类方法。在基因层面,分开单组学序列,识别基因差异;在细胞层面,对齐多组学网络,量化空间调控,挖掘早筛靶点;在组织层面,配准多模态影像,识别共性病灶,为肿瘤疾病提供深入且准确的全视野分析。
专家简介:蔡宏民,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行政副院长,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CAA智能健康与生物信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CCF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Emerging Topic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Fundamental Research编委。长期从事生物医学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等期刊。主持国自然杰出青年基金、国自然联合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等项目10余项,授权专利20项。获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广东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主持人简介
王连生(厦门大学)
王连生,现为厦门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医学院消化病学系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福建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福建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AI学组副组长,厦门大学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MICS副主席。长期从事医学影像处理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等,发表包括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TMI、MedIA、人工智能顶会CVPR/AAAI等相关研究论文100余篇,获得腾讯犀牛鸟科研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3年厦门大学田昭武交叉学科奖一等奖,带领团队先后11次在国际医学影像比赛中获得冠军。
刘勇(北京邮电大学)
刘勇,博士,教授,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脑影像智能理解。研究工作主要以探究多中心多模态脑影像计算方法及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像异常表征为核心展开。以通讯(含共同)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 包括eClinicalmedicine, Advanced Science, Biological Psychiatry, Science Bulletin等;论文他引10000余次。授权专利7项。作为负责人承担包括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排名第2)等学术奖励。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2023)。
杨欣(华中科技大学)
杨欣,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教授,国家优青获得者,主要从事三维视觉和医学影像分析领域研究工作,已在国际权威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授权美国/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英文书籍章节2部;获得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1)、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石青云女科学家奖,CCF B类会议ISMAR最佳论文提名(排名1)等奖励;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指导学生获得全国互联网+金奖和银奖等国内外重要竞赛奖项10余次;担任IEEE-TMI、TVCG、Multimedia System期刊编委及CVPR、MM和MICCAI领域主席、IEEE BISP技术委员会委员,CSIG青工委副秘书长,CCF多媒体专委会副秘书长等职务。
杨冠羽(东南大学)
杨冠羽,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2008)、法国雷恩一大信号与图像处理专业博士(2009)、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LUMC,Leiden University)图像处理实验室博士后。长期从事医学人工智能、图像处理与分析、计算机辅助诊断与手术方面的研究。承担及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十余项。发表包括IEEE TIP、IEEE TMI、MedIA、CVPR、ICCV、MICCAI等期刊和会议在内的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
何晖光(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何晖光,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先后主持包括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重点)、863项目、国家重点研究计划课题等多个重要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排二、排三),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两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等奖项。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等。其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医学影像分析等,在IEEE TPAMI, ICML等发表文章200余篇。CCF/CSIG杰出会员。建国七十周年纪念章获得者。
张道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道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脑机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IAPR Fellow),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和重点项目等资助。任IEEE Trans. Medical Imaging、Pattern Recognition、Machine Intelligence Research、《自动化学报》等期刊编委,以及《数据采集与处理》期刊副主编。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监事、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理事、中国图学学会图学大数据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信息与控制分会常委、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医学图像处理专委会主任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医学图像分析,脑机接口等,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被引19600 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指导博士生/博士后2次获医学影像领域重要国际会议MICCAI青年科学家奖。2014-2023 连续10年入选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
赵一天(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赵一天,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属医工所副所长。主要从事智能医学影像分析研究,近几年聚焦于眼科多模态图像,开展了眼、脑、心脏等相关疾病的智能诊断算法研究及设备研发。先后获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支持,主持国自然等项目十余项。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PAMI、IJCV、IEEE-TMI、MedIA、CVPR、MICCAI 等行业顶级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一作/通讯TMI文章16篇,谷歌总引超6600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超1600次。现兼任The Innovation (IF: 32.1) IEEE Trans. Medical Imaging (IF: 10.6) 和Medical Physics (IF: 4.5)等期刊编委/副编。
赵世杰(西北工业大学)
赵世杰,西北工业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脑网络分析、医学影像处理、多媒体处理、人工智能算法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EEE TMI、Medical Image Analysis、IEEE TNNLS、Cerebral Cortex、MICCAI等领域重要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20余篇,获得ICME 2016最佳学生论文提名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脑科学主题国家级纵向项目(300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担任医学图像计算青年研讨会(MICS)副主席、中国图象图形学会脑图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视觉认知与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生物信息学与人工生命专业委员会委员、MICCAI 2022 communication chair等多个学术兼职;担任IEEE TMI、IEEE TNNLS、IEEE TCDS、IEEE SMCA、IEEE JBHI、Medical Image Analysis、自动化学报等10余个期刊审稿人。
施俊(上海大学)
施俊,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本硕博连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学者,香港理工大学短期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医学超声智能分析、医学影像分析、医学成像方法。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作为合作单位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主持上海市科委、教委等项目。已发表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100余篇,包括高被引论文3篇,授权专利5项,获批软件著作权2项,荣获2022年“IEEE EMBS Best Paper Award”。获2023年“2023 年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22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二)。曾任MICS委员会轮值主席,现任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图象图形学学会医学影像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装备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仪器工程开发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信息协会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分会医学人工智能学组常务委员、中国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理事、《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编委等。
雷柏英(深圳大学)
雷柏英,国家级青年人才,深圳大学特聘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 (孔雀计划)、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在IEEE TMI 和Medical Image Analysis 以第一/通讯作者 (含共同)发表SCI论文100余篇(7篇ESI高被引,1篇热点论文)。谷歌学术总引用超9900次,H指数49。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1项,面上2项等项目20余项(含国家级7项)。现任IEEE TNNLS、TCYB、TMI、JBHI、Medical Image Analysis等10种SCI期刊编委。IEEE BISP、BIIP、BSP 等技术委员会委员,医学图像顶级学术会议MICCAI领域主席(2021-2023)。IEEE 广州分部WIE主席,人工智能A类会议AAAI、IJCAI程序委员会委员,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0-2023),获 “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2022,全国共40人),CSIG石青云女科学家奖(2022)。